8月底,应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邀请,我从上海飞往曼谷,开启“体验泰国:泰中友谊之旅”。6天里,从曼谷到佛统再到叻丕,我走进市集与农场,也在华人社区的街巷里聆听跨越海峡的乡音。一路上,我看见中泰文化的交融,更在七夕节这一天,将一场关于爱的小小实验带到泰国街头,让中式浪漫与中泰情谊在异国笑容里交织。
七夕赠礼:中式浪漫遇泰国温情
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源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承载相思团圆意。8月28日,恰逢中国七夕节,我带着几件承载中国传统情意的礼物——香囊、团扇、罗帕、梳子、发簪和同心锁口红,与泰国朋友分享这份浪漫。
第一位收到礼物的,是经营Tamu豆腐店的罗奶奶。这家位于佛统府的老豆腐厂面积不大,却传承四代。每天下午2时至5时,店外总会排起长队,顾客们耐心地等待购买。
不同于自由恋爱,罗奶奶是包办婚姻,却与丈夫相守一生,幸福美满。如今五个孩子中有四个仍在家族产业工作,豆腐香中延续着家族的温暖。我递上一只香囊,告诉她这在中国古代是恋人之间互表衷情的信物。她接过香囊,仔细端详,微笑着说:“这和我们做豆腐一样,一代传一代,里面都是心意。”
在佛统大塔附近,有一家名为“Mae Luk Chan”的竹筒糯米摊,它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摊位,已经经营了一百多年,其形象之鲜明甚至还有这样一句宣传语——“百年原味”。除了多种竹筒糯米口味之外,这家摊位还提供一种粽子馅料——传统的中国粽子口味——用经典的泰国竹筒包裹而成,既保留了熟悉的风味,又增添了特色。
“Mae Luk Chan”摊主收到了我给她的梳子。我告诉她,在中国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代表了家人的祝福与爱意的传递。老板娘放下手中的活儿,接过梳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她说:“在泰国,母亲也会在女儿出嫁前送祝福。这个礼物很美,谢谢你们。”她微笑着接过梳子,轻轻别在头上。
当我们来到Thai Tawee柚子园的时候,园主刚从果园巡视回来,手上还带着柚叶的清香。这个果园以有机种植的柚子闻名,包括暹罗红柚、通迪柚和考南蓬柚,每种柚子都有独特的风味。
园主向我们介绍了柚子园整体的经营情况,他的业务约七成来自中国大陆。说起与妻子的故事,他脸上洋溢着幸福:他们相识于大学,经历了十多年的爱情长跑才步入婚姻。他感慨:“爱情最重要的是理解,要一直互相理解,才能走下去。”他说,再忙也不能忽略身边的爱人。我将一条印有西湖十景的丝巾送给他,请他转赠妻子,希望能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为他们的爱情带来一丝甜蜜。
总领事寄语:中泰同心续新篇
时间过得飞快,一天的行程在夕阳中缓缓收尾,七夕的氛围却仍在晚风中轻轻流淌。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彬娜·安平乐(Prinat Apirat)女士温柔地祝福我“七夕节快乐”。
8月底的泰国夜晚,微风已带了些许凉意。我和安平乐女士从美食聊到文化,再聊到中泰之间绵长而亲切的友谊。
她笑着,眉眼弯弯。“宋干节时那么多中国朋友来泰国泼水祝福;春节时分,泰国街头也处处是中国新年的红火气氛。”她说,“无论是中国的七夕节,还是泰国的宋干节,本质上都是人们对爱与团聚的向往。中泰两国不仅在历史上亲近,在情感上更是相通——我们都重视家庭、讲究孝道、热爱美食。这些共通点,正是中泰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最后,我将那支雕刻着《白蛇传》故事的“同心锁口红”赠予她。安平乐女士仔细端详口红上精细的微雕,温柔地说:“中泰之间的情谊,正如这把锁,扣得紧、心连心。未来,我们还要一起续写新的故事。”
美食相逢:烟火里的文化共鸣
美食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行程中,我们不仅品尝了许多泰国当地非常地道的小吃,还逛了菜市场,更在蓝象餐厅(Blue Elephant)体验了一堂泰餐课。
在Sam Yan市场,热带水果的香气与海鲜的咸鲜气息扑面而来。米其林餐厅的大厨带我们来到泰国当地的菜市场并向我们介绍每一种香料的用途:“这是南姜,这是柠檬叶,这是香茅……没有它们,就没有泰国菜的灵魂。”泰国香料在泰式料理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香料的巧妙运用,不仅不会改变菜品原本的口味,还可以将菜品的口感发挥到极致。
而在蓝象餐厅的厨房里,这种交流变得更加有趣。来自中国的我们,在餐厅主厨Nooror Somany Steppe的指导下,学习调制Pad Thai(泰式河粉)的酱料——鱼露的鲜、罗望子酱的酸、棕榈糖的甜,比例必须恰到好处。一位同行者打趣道:“这就像我们的糖醋排骨,也是酸酸甜甜,只不过我们用醋,你们用罗望子。”主厨听后哈哈大笑,“美食的语言是相通的,好吃就行!”
当我们最终捧着自己炒出的Pad Thai品尝时,充满成就感。食物是最好的大使,它不需要翻译,就能让人理解彼此对生活的热爱。
文化交融:中泰文化早已“你中有我”
行程中,四代传承的豆腐店、百年烧腊老店、陶丰泰陶瓷厂、叻丕客家社区,处处是中泰文化交融的痕迹。
在曼谷吞武里海鲜市场,鱼丸店老板说他们的手艺来自潮州祖先;
在百年烧腊老店烧肉饭的秘制酱料中,既有中国味,也有泰国香;
在泰国叻丕府的陶丰泰陶瓷厂里,龙缸把华侨的工艺、泰国的土地、中国的文化符号与泰国的社会需求紧紧连接;
这是早已扎根于泰国土地、长成了本地风物的“中泰合璧”。
在泰国的这几天,我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的烟火、农场的宁静、陶瓷的艺术,更是一个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
回程那天,我在机场翻看照片,想起一位泰国姑娘在收到发簪时说:“爱情和友谊一样,都是要用心经营的。”
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50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